品读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党史精神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2-02 分类:法治文明
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专业的史学著作中积累党史知识认识人物事件,也要善于从文学经典中发现党史线索品读党史精神回归党史现场把握党史脉络,进而从党史的阅读与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

作者:何虎生 张林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1年第8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蕴含着理解过去、指导现在、引领未来的智慧和力量。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学习党史的伟大号召,强调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专业的史学著作中积累党史知识、认识人物事件,也要善于从文学经典中发现党史线索、品读党史精神、回归党史现场、把握党史脉络,进而从党史的阅读与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经典诗词中品读党史精神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也最具特质的文学体裁,是运用高度凝练的韵律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抒发精神志向的文学样式。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诗词伴随着文学革命的产生而发展,其内容也紧跟时代潮流,以追求社会进步、展现时代特征为主。作为一种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学,现代诗词中产生了一大批歌颂党的功绩、体现党的精神的经典作品,如《长征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深入阅读就能在精炼和谐的语言中学习党史知识、品读伟大精神。

1965年,作曲家晨耕、生茂等人在萧华将军所作《长征组诗》的基础上谱成《长征组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艰难的长征历史、颂扬不朽的长征精神。在开篇的《告别》段中,“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两句词简洁明了地道出了长征的缘起。1931年1月,缺乏实际革命经验的王明在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书记米夫的支持下,于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开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在党内长达4年的统治。此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幌子行独裁之实,连续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而中国共产党却受制于王明错误路线的支配,无法运用和发展毛泽东等同志以往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因此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采取错误的战略战术,遭受到重大损失,从而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

在《过雪山草地》一段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四句词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不怕艰难险阻的伟大长征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不仅需要忍受饥饿、劳累和严寒的侵袭,还要不断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在红一方面军的前进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战士永远地倒在路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反而熔铸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最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在经典小说中回归党史现场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构造故事情节和描写客观环境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相较于其他文学样式,小说的优势在于容量较大、情节丰富,可以综合地展现特定年代中人物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并为读者提供一幅整体的、广阔的、细致的社会画卷。以《林海雪原》《红岩》《三里湾》《焦裕禄》等作品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小说,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党史温度、回归党史现场。

《林海雪原》是作者曲波在自己亲身经历的剿匪史实基础上创作出的长篇小说,顺应了建国初期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文学潮流。这部作品以东北民主联军中一支小分队的剿匪活动为线索,以团参谋长少剑波、侦察员杨子荣为核心人物,生动刻画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在东北进行的革命斗争。小说开篇,少剑波在路上的一番思考揭示了当时的革命形势:“牡丹江地区数万国民党军半年前已经剿灭了,剩下的仅是为数不多的匪首”“中心区的土改正在更深入地开展……后方确是一片升平气象”“部队正在紧张地练兵,随时准备开赴前线打击蒋军主力”。全面内战爆发后,东北民主联军在党的领导下一面着手进行土地改革,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农村生产力、富裕农民生活,另一方面则积极练兵、扩充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针锋相对的作战行动,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略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就此失败,便在根据地后方搜罗一些地主、恶霸、流氓和伪满时期的官吏组成所谓的“中央先遣军”,平时藏在深山老林之中,稍有机会便下山烧杀抢掠。小说中匪徒突袭杉岚站、屠杀老弱妇孺的场景使人悲痛万分;“穷棒子翻身的下场”这八个字更是入木三分地揭露出土地改革过程中剥削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生死较量。在杨子荣试图进入座山雕大本营的路上,“怎么看不见天王山”“野鸡闷头钻”“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等语言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人群特色,使得当年藏匿在白山黑水中的土匪形象跃然纸上。这些文学作品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身临其境,回归到历史现场中去理解、感受那些过去发生的事情。

在纪实文学中把握党史脉络

在文学的宽广殿堂里,纪实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新兴文学样式。它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结合访谈资料、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实际内容,以非虚构的方式,客观、准确地反映现下或历史中的社会生活,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等多种文体。近几十年来,以党史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历史纪实类作品取得了丰硕成果,诞生出一批如《苦难辉煌》《解放战争》《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长征》等关注党史不同阶段、呈现党史变化发展的经典作品。这些著作兼顾了文学与史学的双重视野,有利于我们在鲜活、生动的文字中深入历史、把握党史的发展脉络。

由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创作的《苦难辉煌》是一本“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党史纪实文学作品,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广泛的讨论,甚至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阅读推荐。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红军长征为中心事件,以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苏联与共产国际、日本昭和军阀集团为主要角色,以国内革命形势与国际大背景为叙事舞台,在1917年至1936年的历史时期内穿针引线,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的复杂性、反复性和曲折性进行了全景式的揭露和剖析,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到建军、由幼稚到成熟的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谓波澜壮阔、内涵丰富,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还是一部自身建设史。要想准确把握党史发展脉络,就要从历史的深度与战略的高度来进行综合考察。这也是《苦难辉煌》一书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在前六章中,从孙中山、蒋介石到陈独秀、毛泽东,从列宁、斯大林到大川周明、冈村宁次,作者从人物、细节与小事出发,一点点挖掘历史的真相,由浅入深地揭示各方政治力量的相互博弈,层次分明地将国内革命与国际形势展现在我们面前,也由此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发展脉络条理清晰地勾勒出来,为我们了解党史、学习党史提供了参考。

此外,文学与史学的结合也使我们能够在富有激情的文字中感受到历史的深邃与迷人。“毛泽东、蒋介石二人,心头皆有主义,手中皆有枪杆,历史选择他们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主义,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现代中国猛烈撞击,用一场又一场生死拼杀演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来。”在这里,党史不再是一张严肃冷峻的面孔,反而成为像散文一样优美、像演说一样热烈的壮丽史诗。(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声明

转载